“内循环”下的中国旅游新趋势
导读:从国内航空公司投入座位数量的变化来看,无锡、宁波等中型机场正悄然成为国内旅游新热点。这反映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航空人口增长,以及由此带动的旺盛旅游需求。
总的来说,国内民航发展下滑,但仍有机场逆势而上。
通过对比中国民航近年来的平均运力投入,可以窥见中国民航的一些新动向。例如,如果将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与2019年和2018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疫情期间,全国250多个机场中有126个机场投入的运力比疫情前更多。
在这些机场中,位于无锡和苏州之间的苏南硕放国际机场(wux/zswx)是一个典型的例子。cirium数据显示,2019年无锡地区航空公司投入的国内运力约为856万座位,2020年上升至943万座位,2021年为1212万座位,较2019年增加357万座位;同样位于长三角的宁波栎社机场也类似,国内容量从2019年的1269万座位增加到2021年的1508万座位。
机场容量增长来源——更丰富的目的地选择和更频繁的航班
根据cirium的数据,无锡和宁波的座位增长来源是多元化的。部分增长来自新航线的开通:2021年,无锡开通至贵州遵义、湖北宜昌、四川宜宾、山东临沂等19个机场的航线,共提供112万个座位;这一增长部分来自于对现有航线运力的增加投资:无锡往返28个机场的航线获得了额外的运力,共有264万个座位。例如,无锡至重庆的航班数量从55万增加到90万,xi、长沙和广州机场的航班数量也增加了20多万。宁波的情况也差不多,往返北京的航线增加60万个座位,往返成都、贵阳、深圳的航线增加30万个座位。
从地域上看,中南部地区和西南地区无疑是产能提升的主要区域。所有航空公司都非常积极地开通新航线或增加现有航线的运力投资。
中国“内循环”下的国内旅游新常态
这两个机场的容量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基础原因,也就是城市的经济水平。无锡、宁波这样的城市,虽然规模和体量没有北京、上海、广州那么大,但是因为工业基础扎实,居民生活水平更好。疫情发生前,当地居民的旅游出行方式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相同,休闲旅游需求旺盛。同时,这些地方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相对而言,他们对商旅也有着坚实的需求。第二个原因是国际航班的时间。疫情发生前,附近的上海机场提供了很多出境游航班,在出境游的加持下给旅游市场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疫情期间,由于防疫政策,国际航班和出境旅游受到限制,一方面释放了部分机场时刻,另一方面将需求转移到国内旅游。
就国际旅游而言,距离远但航班多的大型机场有一定竞争力;但就国内旅游而言,距离较近的地方机场更有竞争力。于是,像无锡、宁波这样的机场,这两年有了明显的增长,这是中国“内循环”下城市旅游需求转移的最好体现。
从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疫情发生前,因为附近国际机场的影响,以国内线路为主的无锡或宁波等机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中国的“内循环”,国内旅游重新成为市场主体,这些更贴近旅客的中型机场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关注机场吞吐量相对于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较低的城市。这类城市的旅游群体往往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在过去,这个旅游群体习惯依靠周边的大型机场出行。在当前形势下,这一群体的出行需求回流到当地机场,使当地成为国内长途旅游的优质客源。
这给游客带来了一系列的机会: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中型机场的收费和成本比传统大型机场更优惠,更适合开通以旅客为导向的航线,降低旅客的出行成本;此外,较低的旅行成本也有助于酒店或餐馆等当地消费的增长。
最后,展望2023年,我们对中国国内市场保持谨慎乐观。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成熟,我们预测承运商仍将在国内市场投入更多的运力,并将重点放在这些更方便旅客的中小型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