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比目前水平高出80%。[1]与此同时,城市交通部门造成的空气污染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约80万人死亡,此外每年还有约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190万人死于缺乏体育活动。[2]因此,在交通部门实施气候缓解战略不仅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会带来许多协同效益,如减少当地空气污染和降低人们的健康风险。然而,目前关于交通部门实施气候减缓策略对不同人群健康协同效应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它是现代人类生活和交通活动的中心。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98亿人口中将有68%以上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增加一倍,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际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居民出行人数和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北京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增加,加剧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交通分为货运、城际客运和城市客运,客运是北京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题组针对北京中心城区居民的出行方式(受现有数据限制),针对不同年龄段(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0岁),开展了居民不同出行方式(包括公交、出租车、私家车、地铁、步行、自行车)的变化研究。
基于总体情景、北京城市规划和碳中和预期规划,本研究设定了2020-2050年四种居民交通脱碳减排情景,包括igt情景、mev情景、igt_mev情景和近零(near zero)情景。其中,igt情景代表更多的绿色出行(指主动交通和公共交通)。比如,根据2016-203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35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提高到不低于80%。mev情景代表使用低碳车辆,如电动汽车,并限制新的化石燃料汽车的数量。igt mev情景是igt情景和mev情景的组合。近零情景基于igt_mev情景,2050年实现居民交通工具100%电动化;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汽车。设置igt和mev情景,了解绿色交通和电动汽车对交通减排的影响,从而进行情景对比。本研究通过构建灰色预测模型、低碳交通发展模型、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相互作用与协同模型(gains)、全球暴露与死亡模型(gemm)和支付意愿经济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研究框架进行。结果表明,在四种交通减速情景下,由于北京人口的老龄化结构和暴露于空气污染的老年人口的高健康风险,50岁以上人群每年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具有最大的健康协同效益。由于在北京男性的人口结构更大,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更高,因此在整个研究期间(2020-2050年),男性比女性积累了更多的协同健康效益。然而,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在2020年至2050年的某些年份将获得更多的健康福利,主要是因为80岁以上的人口结构中女性更多。
在四种交通减速情景中,接近零的情景每年实现健康和经济的最大协同效益。到2050年,与一般情景相比,可以避免300例死亡(95% ci 229-450)。到2050年,以货币量化的健康协同效益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益相当于北京市2015年gdp的0.01% (0-0)虽然在四种情景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益占包括健康协同效益在内的总效益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却在逐年增加)。通过比较四种交通缓解情景,发现绿色出行和电动汽车出行(igt_mev和近零情景)的组合可以减少更多的碳排放和pm2.5污染,产生最大的健康协同效益,其中绿色出行的增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北京居民出行的案例研究,本研究展示了城市交通减排的潜力以及健康与经济的潜在协同效益。这也揭示了在低碳交通的未来发展中,绿色交通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协同效益,有助于解决气候减缓政策实施过程中群体受益与受损不清的问题,为公平公正的气候转型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