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国内市场将被重塑,需要做好与高铁抢需求的准备。
行业内外的人,甚至一些专业的教科书,总会说起西南航空,必然会讲“西南航空和高速公路抢客”的故事。然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总是给它贴上“低成本航空崛起”的标签。
然而,2008年民航业经历全球经济危机后,传统的fsc(全服务航空公司)正在积极向lcc(廉价航空公司)靠拢,简化复杂性,加快去装饰化服务的步伐;lcc还试图在一些市场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显著影响需求,在乘客预订选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与fsc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整个航空客运行业不同服务商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当我们再次面临危机时,我们需要再次创新,无论是重启还是重塑。
一直以来,中国民航在市场服务方面的创新相对滞后。虽然背后影响因素复杂,但经历了三年严重疫情的中国民航业无疑需要新的发展思路。换句话说,只有改变才能带来新的生活。
抛开国际市场,只谈国内航线。在高铁网络建成,与民航干线网络高度重合,服务组织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中国民航国内航线市场将被重塑,可能需要做好与高铁抢客源的准备。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济滞胀的环境下,成本控制成为大多数计划者和策划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旅游是一项重要的消费支出。对于商旅市场,可以减少出行次数,降低平均出行成本。但前者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不容易实现(毕竟业务联系是第一位的);后者与运输方式以及运输方式所附带的价格和时间有关。
对于休闲旅游市场来说,这种消费并不是必然需求,很容易与个人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预期挂钩。因此,在选择休闲旅行时,旅行成本在大多数时候是第一决策因素。
考虑到机场通行时间、航班延误、航班取消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航线,高铁运行5-8小时后仍有一定竞争优势;如果考虑引进高铁卧铺车厢,时间会更长。在民航网和高铁网重叠的共同市场中,价格可能是它们被替代时唯一的基本因素。
自2017年实施更大范围的自主定价以来,民航国内航线的价格劣势更加明显。
2017年,国内航线在原有高铁竞争基础上重叠,进一步放开5家公司参与航线的自主定价权(《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民航发展〔2017〕146号)。经济舱公布的运费(全价)在飞行季几乎没有浪费任何涨幅,价格一路走高。从与高铁一等座价格相差无几(10%-15%),到如今(截至2022年夏秋航季),普遍比高铁一等座价格高出50%以上,有的甚至是高铁一等座价格的3倍以上。民航在商旅选择上的价格劣势进一步放大。
成网和运营组织的变革,使得高铁的服务优势不断放大。
出行服务的第一影响因素是时间(其次是计划运行时间、正点率、取消率),这个不用考虑。大多数情况下,高铁的准点率和取消率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当然,在民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整体运行时间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个因素是运输过程中的自由度和便捷度。高铁在运输空间、人员流动、辅助服务需求等方面具有民航不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可以自由选择的用餐时间和用餐,可以自由组合的中转路线和最短的中转时间。
当然,以上所有的比较都是建立在市场供求相对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的条件下。这种比较在每年几个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旺季是没有意义的。
即便如此,除了需求明显供不应求的特殊时刻,每年至少有5/6的时间需要考虑上述市场的竞争关系。
换句话说,在目前高铁和民航重合的线上市场,高昂的机票价格正在挤出商旅市场的需求,并导致其流向高铁(头等舱消费群体)。当然,公务出行的需求会因为差旅管理政策(头等舱座位不能消费)而短时间内难以被快速挤出。
休闲的出行需求不会因为折扣低而影响其对低成本的追求。与目前的航线价格相比,高铁二等座的价格普遍低于民航的40%,有的甚至低至25%左右。
此外,影响运输能力供应的因素正在进一步演变,有利于高铁竞争。一是疫情后民航运力年增长率大概会恢复10%以上;第二,高铁网络可能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运营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运能(如车次)的增加。整体产能供给明显在增加。
其实还有一个趋势因素,也是高铁在未来的优势,也是中国民航业最需要关注的,那就是欧洲目前盛行的“以高铁代替航空支线”的绿色出行策略。
因此,尽管我们今天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和疫情后高铁竞争加剧的更大挑战,加快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五点建议:
一是修订民航国内客运定价规则,促进服务差异化(见上篇);二是提高运行服务质量,即提高航空连通性(优化航线网络和航班时刻表)和提高航班运行三率水平(提高正常率,减少延误率和时间,降低取消率等。).
第三,改善民航服务生态环境,加快市场开放,特别是加快第三方机场服务和充分发挥ota的作用等。以推出面向市场的虚拟链路(vi)产品,增强民航服务的互联互通和多样化;
第四,全面推进企业自身的管理改革和服务创新,包括实施多品牌战略、服务营销数字化和成本改善措施。尤其是服务营销的数字化,这是旅行体验最迫切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航空公司真正能让消费者自主便捷行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