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一直以来吸引了人们太多注意力,而杭州的一场g20峰会,使我们认识到二线发达城市的发展潜力绝不会比一线城市差。而且今年在“房价暴涨运动”中众多二线发达城市成为“焦点”,说明经济前景被看好的新一线、二线发达城市,其吸金能力同样不可小觑。
1. 南京
一度位居江苏省内gdp第三的南京,几年前已经超过无锡,目前对于苏州的追赶态势已经形成,加上省内资源集聚,影响力辐射到安徽东部地区,未来必然成为江苏省内最主要的城市。
2016年南京gdp10450亿元,是江苏省第二个进入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在长三角的三个省会城市中,略低于杭州,远远高于合肥,超过将近一倍,但增速超过杭州。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南京高校云集,教育力量强大,教育资源远好于苏州,高校53所,比杭州高得多,南京发展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作支撑。近年来依托多条高铁线路的开通,交通不断的完善,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是南京文化底蕴丰富,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几乎可以跟上海等地媲美。加上安徽等地人力与人才资源东移的倾向,对于南京发展是个不小的推动。
2. 苏州
苏州可以说是最受惠于外向型经济的城市。从新加坡工业园区,到目前兴盛的工业园区和新区,苏州几乎被打造成了东亚发达国家的某个新城。
苏州从2009年到2014年流入了123万人口,在35个城市中排名第12位,从2005年到2015年,gdp增长了257%,在33个城市中排名第17位。
2016年上半年苏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7504亿元,同比增长9.35%。苏州最新常住人口为1061万左右,人均约25.92万,低于南京。而苏州最新流入的人口在大幅下降。苏州可列入未来将发生巨大蜕变的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还会大幅上升。
3. 武汉
武汉发展态势良好,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武汉当前聚焦了中部崛起、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武汉步入全面快速发展轨道。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756亿元,较上一年上升7.8%。
在2009年到2014年间,武汉常住人口流入123万,与苏州相同,不同的是,直到现在,武汉人口还在大幅流入。这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造成的,总体而言,一线城市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在下降,人口在回流到中部地区。
2015年,武汉的人均本外币存款这18.28万元,略高于天津。gdp十年来增速却排名在33个城市的第三位,高达387%,仅次于长沙、重庆,这是个仍然在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导入人口的城市。
重要的是,武汉的高校家数86所,在国内都首屈一指,如果把这个教育资源给深圳,深圳就飞了。在武汉经济下行时,两湖流域给深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毫无疑问,这个中部重镇还会借着高铁的东风、庞大的基建与教育的力量,继续发展下去。
4. 杭州
杭州可以说是新兴电子商务发展中心,由于企业主多,杭州的财富沉淀很深。在长三角除上海以外的重要城市中,杭州的gdp总量最高、居民本外币存款最多。2016年gdp总量达到11700亿元,略高于南京。如果算是单独的国家的话,已经可以列入发达国家行列了。
但杭州仅有39所高校,远低于合肥的60所与南京的53所,在校大学生人数与研究生人数也远远不及合肥、南京,这对于杭州来说是个隐患。当然,杭州可以通过环境与财富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入驻,这是现在正在做的事。
5. 合肥
合肥最近半年以房价增速居全国第一而威震四方,这是补涨,在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中,现在轮到合肥了。并且,合肥的土地政策等非常明智的。
合肥发展较快,2005年gdp为853亿元,2015年为5660.3亿元,十年增长6.63倍。2016年2016年上半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10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合肥2575.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9.4%。
合肥有一项优势,在长三角省会城市中,合肥的高校数量是最多的,比南京多7所,比杭州多21所!合肥得到了排名靠前的中科大,这才有了科大讯飞等公司,合肥经济腾飞时人才储备较优厚。
比较这5个城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这五个城市基本都位于长江经济带上,点缀着其他少量离散的大城市。